/「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千载风流八面春——江中的前世今生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3-09-03 10:13:08    「我要投稿

  “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中学是一所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学校。漫步在江中校园,你随处可以和她的前世今生来一次亲密接触。

  叶茂枝繁绿荫肥

  这一刻,我正徜徉在江中图书楼后面的“杏灵广场”上,陶醉于眼前的杏林春色。那一棵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一身翠绿,亭亭玉立,像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风度翩翩,风情万种。

  有人告诉我,这些茁壮成长的银杏树,其祖辈父辈在市人武部大院里——当年的文庙所在地。那里矗立着十二棵银杏树,棵棵高耸如云,遮天蔽日,带来绿色,带来清凉,带来八百年的今古遐想。

  1285年的一天上午,江山县衙门西边,锣鼓喧天,歌舞升平,这里即将举行新文庙落成典礼。这时一辆马车风尘仆仆驶入院子,有人马上迎上前去,小心翼翼地从车厢里抱出一捆用黄布包扎着的物品,恭恭敬敬地送到县官马合马身边。什么宝贝?啊,是一大捆银杏树苗。

  原来山东曲阜孔子家庙前,曾“除地为坛,环植以杏(银杏)”,故名“杏坛”。后来“杏坛”就象征着教育圣地,后来其它地方有文庙落成,也开始流行种些银杏,这就是马合马典礼前安排人去遥远的地方购买银杏苗的原因。

  马合马是元朝江山第一任县官。元朝县官不叫县令,叫达鲁花赤,掌印官的意思。马合马在那些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为江山人民做了哪些好事实事,市志上语焉不详。今天有人会提起他,因为他崇学兴学,重建文庙——旧文庙在县衙之东,毁灭于一场没有预兆无法扑灭的大火。文庙又叫“学庙”,前“庙”后“学”;“庙”以祭孔,“学”以育人:祭孔是仪式,育人是根本。

  今天有人记得马合马,还因为这些银杏树。马合马安排种下的十二棵银杏树,经历了将近八百年风霜雷电的考验,目睹了1737年知县宋云会主持的官办“须江书院”(后改名“文溪书院”)的开学典礼,目睹了1906年清知县李知岳改“文溪书院”为“县立江山中学堂”的隆重热烈,目睹了1938年抗战烽火中“江山县中学生补习学校”初创时的筚路蓝缕,目睹了1942年日本鬼子火烧江山城的冲天火光,目睹了2005年江山中学整体搬迁到城北新校园的留恋和不舍。改变的是岁月,老去的是面貌,不老的是银杏。有人说银杏树是活化石,我说它更是一部无言的校史,一部无言的市志。

  那十二棵饱经沧桑的银杏树没有随同搬迁的大军来到新校区。我理解。这世界上需要有走出去的,寻找新天地,寻找新发展;也需要有留下来的,留给人们欣赏怀念,留作今生今世的证据。

  突然,我被一阵清脆甜蜜的笑声惊醒,转身望去,“杏灵广场”的北端,有三四个小女生正围着一块大石头欢呼雀跃。我信步走去,听她们朗读上面镌刻着的文字:“杏灵广场——这个广场以古老的树种银杏为特色。银杏充满着灵性,浸润着文化,漫步其中,会增添自身的书生气息。”

  这里银杏成林,适合心灵散步;这里诗情洋溢,适合和江中的前世今生来一次美丽的约会。

  天香云外飘

  江中艺术楼的后面,有一棵饱经沧桑的桂花树,树下立着一块江山市名木保护标志碑,碑上镌刻着一首四言诗:

  与菊同季,不争俏妍;清高独赏,芬香四溢;金风送幽,沁人心脾。

  与校同庚,阅历颇丰;独占三秋,气夺群葩;默默无言,下自成蹊。

  这棵桂花树从老校区迁移而来。当年,它生长在总务处旁边,高大挺拔,张开的树冠犹如一片绿色的蘑菇云。三十四年前一个中秋的夜晚,走在回寝室的路上,突然,一阵浓郁的桂花香扑面而来,让我全身麻酥酥又轻飘飘的,灵魂似乎也开始脱窍而出,飞离了学校,飞回了家乡,看到了门前的晒谷场屋后的菜地竹林,看到了父亲母亲黑黑的瘦瘦的笑脸。我僵立在那里,只想痛哭一场。

  后来,不管身在何处,一到丹桂飘香的季节,我就想回到母校去,回到桂花树下,缅怀那段如歌的岁月,无悔的青春。桂花树下又常常遇到许多热切的面孔,一样是回来寻梦的曾经的江中学子。他们也正在桂花树上寻找“曾经以往”的确凿证据。三年就是一生,走过就是永恒,有谁能够放下往事,放下思念?

  如今这棵桂花树已经很老了,特别是经过校园大搬迁的伤筋动骨,原来风华绝代的花样美男,已成了乐天知命的长者,静静地坐在校园“憧憬大道”旁,和老水井为伴,慈祥地看着每一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样神奇的景象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想象里。

  据老前辈介绍,这棵桂花树是1906年来到江中校园的。这一年,“文溪书院”改名为“江山中学堂”。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校名更改,而是江山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倡导者和领导人是县令李钟岳,一个桂花一样平静平淡的人,不爱张扬,虚怀若谷;一个虽然熟读四书五经常穿长袍马褂,却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新人类”。他利用赴京述职机会,考察学习了西风东渐下的北京教育改革情况,回来后对江山旧县学进行了全面改革,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目的,从教育内容到从教学方法,从校名变更到师资结构调整。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新式中学就这样诞生了!这一年就是江山中学建校元年。

  李钟岳的改革,是江中之幸,是江山教育之幸。江山教育在上世纪一百年里,一直走在浙西地区最前列,培养出毛子水、毛彦文、毛江森、徐元森、姜必宁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文人,李钟岳功不可没。

  可悲可痛的是,李钟岳英年早逝。1907年李钟岳调任山阴县令不久,就接到绍兴知府贵福抓捕秋瑾等革命党人的命令。李钟岳和秋瑾素昧平生,但出于对革命党人的同情和敬仰,他始而托故拖延,继而虚张声势,促其逃离。秋瑾被抓后,待之以礼,敬若上宾。秋瑾被杀后不久,李钟岳竟选择了自杀,因为“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李钟岳,世纪之交江山大地上的一棵芳香四溢的桂花树。他崇学创新的改革精神,蔑视死亡的牺牲精神,记录在江中校史里,融入了一代代江山人民的血脉中。

  水心如镜无纤毫

  水是江中的精神。因为水,江中才那么柔美;因为水,江中才那么浪漫多情。

  曾经有一条小河蜿蜒穿过江中的腹地,溪水清清,杨柳依依,那条河叫“县河”;河上有座亭,亭叫“仰止亭”;曾经有一潭清水,波光粼粼,静卧在江山中学前原文庙的大院里,它叫“文明池”。

  如今,县河已和江中说拜拜了,流淌在江中新校园的,是一条叫达岭溪的小河,一条同样发源于西山脚下的小河。五月的达岭溪两岸,柳树蓊蓊郁郁,排着整齐的队伍,阳光下南风中婆娑起舞。不久后的一天,从这里走向远方的孩子们将会怀念这里,怀念这小河、这柳树、这绵延的杨柳岸。有人说,小河不只是一道流水,杨柳岸不只是一种风景,是一种文化,一种胸怀,一种传承。

  “仰止亭”之名出自《诗经》有关,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常用于赞美道德高尚的师者尊者。“仰止亭”俗名“八角亭”,因其呈八边形。“仰止亭”还有两个别名:“皆水亭”和“娘子亭”。得名“皆水亭”是因其独立河上,四面皆水。人立亭上,尽可饱览山光水色,而不受任何阻碍。又名“娘子亭”,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亭内有仙女名“八角小娘”,风清月白之夜,常常临水梳妆,凭栏远眺,让周边的小伙子浮想联翩,如痴如狂。神奇的传说为校园增添了几分神秘,几分诗意。

  这样浓缩着千年古城百年校园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因为城建的需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了,曾经让多少人为之扼腕叹息!感谢老校友刘毅、谢招修、祝日光、方岳年等,他们或慷慨解囊,或题写碑文楹联,或鞍前马后出谋划策;感谢其他许许多多有心人、好心人的支持和坚持,终于使“仰止亭”复活了,复活在2007年的春天,复活在达岭溪畔的“杏灵广场”上,日日夜夜痴情地守望着校园。

  站在仰止亭前,我再一次吟诵着上面的楹联:“仰慕先贤思齐于志,止观大雅笃学于行。”字里行间,寄托着撰写者对江中新一代的殷切期望。

  复活的还有“文明池”。不过,现在她有一个新名字:夕香湖。中国的园林建筑讲究取法自然,有山有水,这大概就是当年在文溪书院前开凿文明池的原因,也是今天江中新校园开凿夕香湖的原因。

  夕香湖,这是一个夕阳香草和纯美的湖水,一个人工而成却尽显和谐之美、生态之气的景观湖。

  夕香湖很大,仅水面就有四五亩面积。

  夕香湖很漂亮。从高处俯瞰,呈葫芦形,西部狭窄短小,东部宽大丰满。采用葫芦造型,一则因为“湖”“葫”谐音,二则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是圆满兴旺,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等等的象征。

  夕香湖很年轻,才走过八九个春秋;夕香湖很古老,湖边就摆放着六个“地礩”——房屋柱子下的石礅子。就是它们,支撑起文溪书院大堂上最高大的六根柱子。面对这些厚重阔大的基石,你尽可想象当年“文溪书院”有多庄严多辉煌。如今“文溪书院”早已不在,但她的生命并没有结束,而是在新的生命体内——江山中学——获得了新生。面对记忆和传承,连时间也无可奈何!

  夕香湖随性。湖里曾有一条竹筏,你可以像徐志摩梦想的那样,“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夕香湖里曾养有一群白鹅灰鸭,再现着骆宾王曾经陶醉的一幕:“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岸边还有一个钓鱼台,烟雨朦胧的日子,会让你遐想起隆中诸葛亮,建德严子陵;水里自然还遨游着大大小小的鱼儿,从来没有人喂养,都是“自食其力”。唯一让人不如意的,是偌大的水面,竟不见一片荷花,少了点诗意。校领导说,计划之中。

  江中,是一所富有浪漫情怀的学校。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