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从见面语“无它乎”谈起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3-05-15 09:14:40    「我要投稿

  今年是十二生肖中的蛇年,蛇年必谈蛇。

  然而,蛇在人们心中,并不是那么有好感。它细细长长、滑滑溜溜,一旦猝不及防,还会咬你一口,令人望蛇生畏。况且一大堆贬义的成语、俗语似乎都与蛇有关,如蛇心佛口、蛇行鼠步、蛇头蝎尾、蛇蝎心肠,还有“蛇入竹筒,曲性犹在”、“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等,都令人生厌。不像其他动物,如牛有牛角挂书、马有马到成功、鸡有闻鸡起舞、龙有龙凤呈祥等等那样大气、雅致、美好。难怪乎,在上古时代,人们常闻蛇生厌,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无它乎”。

  “无它乎”是指什么?按照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解释:“无它乎”的“它”是指蛇。在上古时期,人们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击壤而歌,居住在茅棚或洞穴内,生活十分简陋。尤其是春夏季节,因安身之地草木丛生、一片荒芜,常受蛇的袭击,如遇毒蛇,许多人被咬致残,甚至一命呜呼。对于蛇的祸害,人们非常痛恨,又十分无奈,故见面时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无它乎”。

  随着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对防蛇、捕蛇、驱蛇有了新的办法,认为蛇并非一无是处。蛇食鼠类,对农作物有利,蛇肉美味,蛇胆可用药,蛇皮可制成革。直到后来,许多人对蛇产生了好感,出现了金蛇狂舞、蛇吐宝珠、龟蛇献瑞等优美成语和《白蛇传》这样令人难忘的民间故事。然而,蛇类虽然被降服了,但虫害又常来侵犯。当时,人们大多数赤膊劳动、生活,两腿、双臂、胸背、面部常被虫害叮咬,皮肤起疙瘩,痛痒难受。故,人们在见面时,又将问候语改为“无痒乎?”

  进入文明初期,人们的防御意识和防御能力逐渐增强,蛇类的袭击、虫类的叮咬已不可怕。但那时毕竟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产劳动大多围绕填饱肚子而展开。如遇灾害和战争,不仅饱一顿、饥一顿,而且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此时,人们对饥饿刻骨铭心,见面时的问候语改为“吃了没?”

  岁月如梭,朝代更迭。也许是“民以食为天”这句名言深入人心的缘故,人们仍将吃饭作为头等大事。直到今天,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大多数人见面仍延续和坚持“你吃饭了没有?”这句传统的问候语,甚至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见面也习惯讲“吃饭了没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除传统的“吃饭了没有?”这句见面问候语仍在大多数人中使用外,一度时期,又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所、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中产生新鲜的问候语。如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一带,见面问候“在哪里发财?”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见面问候“炒股没有?”山区农民见面问候“下山脱贫没有?”城市拆迁居民见面问候“搬新房了没有?”文化人见面问候“出书了没有?”青壮年朋友见面问候“考驾照了没有?”退休老人见面问候“外出旅游了没有?”家庭主妇见面问候语“跳排舞了没有?”等等。这些在特定场合、特定人群、新产生的问候语,是善意的信号、祝福的礼仪,也是一种真挚友谊的表现,展示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风貌的多彩。

  不过,也有一些离奇的问候语。在一些城市的青年中,当然是少数因观念不同、夫妻不和,出现家庭危机的青年中,其问候语是“离了没有?”既简洁又含蓄,既悄悄又坦然,似乎将离婚当作家常便饭,或当作一种时髦、一种时尚,脸不红、心不跳,正常随便。

  还有一些躲在阴暗角落里、见不得人、不能公开的问候语。一些官员相遇时,轻轻问“出国没?”一些老板出差时,悄悄问“泡妞没?”一些房产开发商见面时,偷偷问“加价没?”一些球员比赛后,试探问“作假没?”

  总之,见面语,又叫问候语,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语言,是社会全息影像语言的变化,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从问候语的变迁,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变迁。

  啊,扯得太远了,还是回到蛇年蛇的话题吧。据说有一次,一批上海客人去一著名的休闲山庄住宿。山庄依山傍水、花木扶疏,一幢幢别墅式的客房散在深山坞中,房后翠竹依依,窗前绿草茵茵,风景秀丽,疏朗宜人。一对年轻夫妇兴致勃勃地进入房间,刚放下背包,一条2尺来长的大花蛇正从容不迫地在雪白柔软的枕头下游弋。这对青年夫妇大惊失色,再也不敢住休闲山庄了。显然,这些所谓回归自然的休闲山庄,如不采取措施,阻止蛇类横行,肯定是要亏本歇业的。总不能让这些游客一进门就像上古时代的人们一样,胆战心惊地问“无它乎?”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