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醉心古文凝心血 独树一帜品“红楼”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yumm     时间:2013-04-11 08:28:29    「我要投稿
汪麟德先生正在翻看以前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
 
 

  汪麟德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

 汪麟德看书时做摘录

  人物名片

  汪麟德,大陈乡大陈村人,1924年8月出生。1946年毕业于衢州中学,曾先后在浙江军区速成中学、浙江省立杭州女子中学、清湖中学、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执教语文。1958年,被错打成右派,平反后恢复工作,在清湖中学任教。1984年被调往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任教,直至退休。由他为江郎山命名“天半江郎”,成为我市旅游形象标志。半生研读《红楼梦》,对《红楼梦》有独特见解。

  或言简意赅,或措辞严谨的古文字,读来朗朗上口,沁人心脾。在白话文大行其道的今天,古文字历经岁月的沉淀和洗礼,依旧熠熠生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令不少古文爱好者痴迷沉醉。

  初次见到汪麟德先生,给人的印象是健谈,说话时神采奕奕,思维敏捷,言谈举止间透露着文人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气质,丝毫看不出已是90岁高龄。养女汪鑫说,他力求精益求精,其才情已经注入骨子里,融合了学识、修养、情感于一身,文风似人的性格,透着一股傲气。

  晚上拜访汪麟德,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简单寒暄后,他开始娓娓道来自己对古文的热爱。

  艰辛求学初涉古文

  1924年8月,伴随着嘹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孩在大陈乡大陈村呱呱坠地。孩子出生虽然给家里带来不少喜气,但父母也开始担忧如何让几个孩子过上好日子。汪麟德的父亲靠摆摊卖日用品赚取微薄收入,家里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再贫困也要让孩子读书!”三个哥哥的文化程度都不高,看到汪麟德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父母决心要好好培养他。

  13岁时,汪麟德来到江山县中学生补习学校(江山中学的前身)求学,成为该校第一批学生。期间,正赶上抗日战争,为了逃避日军飞机的轰炸,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带小板凳,跑到西山上课。

  第三学期,汪麟德转到了衢州中学初中部继续学习,学习成绩遥遥领先的他,直接被保送至衢州中学高中部。抗战期间,衢州中学被轰炸,为了求学,汪麟德不得不走上好几天的路,赶到新学校上课。

  虽然求学之路无比艰辛,但这段经历也让汪麟德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基本功。1948年,他回到母校大陈村萃文中学,当起了图书管理员。期间,他一有空就钻到书堆里,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从外国文学到中国文学,从古典文学到当代文学,在涉猎了大量的先贤著作后,汪麟德渐渐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发而不可收。

  1949年,汪麟德辞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只身前往杭州。经过近10个月的培训,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廿三军的《战地报》当记者。在部队期间,因为政治、文化素养较高,他又被选到浙江军区速成中学执教语文。“闲暇之余,我继续潜心研读古文,一有不懂的地方就查阅相关资料,并反复推敲,直到理解透彻为止。”汪麟德说,古文中的一些段落、语句梳通后,经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理解整篇文章时就豁然开朗了。由于痴迷古文,有时走在路上,他的脑海中会突然冒出几个不相连的古文字,他就会在心中默念,直到把它们串联成完整的句子。

  孜孜以求钻研红学

  1935年,11岁的汪麟德第一次看《红楼梦》,虽然里面有的文字晦涩难懂,但他还是深深地迷上了这部巨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心研读的过程中,他逐渐对这部巨著产生了自己的看法。

  《红楼梦》问世已200多年,各种研究流派异彩纷呈,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如今对《红楼梦》的看法也已呈多元化发展。“自这部巨著问世,各种研究从未停歇。”汪麟德颇有感触地说,他半生都在研读这部巨著,已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大观园,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人物形象已深深印在了脑中,有时,梦中都能浮现他们的身影。

  汪麟德认为,要读懂《红楼梦》的思想,必须把这部作品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对红楼梦的研究,光是解释一些其中典故、个别诗词,是不全面的,应该把这些内容和全书联系起来研究,而不应该割裂开,同时还要结合人物命运解释其中的某些诗词。“如在理解妙玉的判词《世难容》时,就应该结合人物的命运来解释——‘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他说,只有联系全书,才能更好地理解曹雪芹创造妙玉这一人物形象背后蕴含的深意。

  汪麟德广泛研读有关“红学”方面的书籍,《红楼梦》及《红楼梦学刊》他已记不清读了多少遍。在他家中,面积不大的房间内摆满《红楼梦》、《史记》、《汉书》等各种文言类书籍;《红楼梦学刊》更是从1979年创刊以来,一直收藏至今,一本不漏。记者翻阅几本《红楼梦学刊》后注意到,文章中不少关于红学的观点及重要语段,他都做了相关的点评,重要文章还加以备注。

  在钻研《红楼梦》时,汪麟德一直很注重其中的“情文化”,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还是超越情感交流善待万物的情怀。“《红楼梦》的情文化不仅包括了人间的感情交流,还更广泛地指向人与自然,包含了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万物的博大情怀,‘黛玉葬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说,从忠义、绿林、两性一直到情文化,《红楼梦》具备了打通古今的魅力,这也是为什么它能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

  汪麟德半生研读《红楼梦》,并经常受邀讲解这部巨著。为了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的精髓,市文联曾多次在实验中学举办《红楼梦》专题系列讲座,邀请汪麟德讲红学。研究红学的名气大了以后,曾有不少民间人士邀请他为培训班的学生讲解红学,以提高学生对古典名著的欣赏水平。“《红楼梦》里对人物工笔画般地描写,个个细致入微,甚至连每个人的笑都与众不同,这些都是吸引年轻人的地方。”在讲座上,他反复提倡,可以将个别经典段落摘取出来,引起年轻人的阅读兴趣,以激发他们对《红楼梦》的热情。

  潜心学术语出惊人

  退休在家后,汪麟德更是不忘研读古文,他每日坚持看书10万字,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了然于胸,不少经典古文甚至能够背诵。为了深究古文的遣词造句,他常常废寝忘食,看书看到凌晨。

  由于在文言文方面造诣颇深,他的才气也逐渐被众人所熟知,还经常受邀帮人拟写对联和墓志铭。多年前,何清源的父亲何炯老先生病逝后,何清源遍邀行家帮忙拟写墓志铭。可是写完后,何清源怎么看都觉得不很理想,不能很好地体现父亲的内涵和修养。此时,他想到了汪麟德。于是,他通过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程逵鹏联系到了汪麟德,请求帮忙拟写。汪麟德在详细了解了逝者生平后,稍一沉思,挥笔为其写下了夫妻合葬的墓志铭:“疾风劲草孰强孰弱?先生生前置之一笑。红花绿叶相扶相持,伉俪身后含笑九泉。”何清源和程逵鹏看后,拍手称好,连声称赞汪麟德的才华。

  1980年,程逵鹏邀请众多好友来家做客。文人雅士见面,大家一边喝着美酒,一边高谈阔论,气氛十分融洽。席间,大家赞叹江郎山的险峻奇观在国内都罕见,但因欠缺人文景观,尚未名扬四方。酒酣之际,众人提议构思几个字,题写在江郎山的悬崖上,这样才能显现出三峰磅礴之势。议论纷纷之际,有人提出“烟霞江郎”,大家都觉得太老套。此时,汪麟德一声低呼“天半江郎”,大家都目瞪口呆。程逵鹏立即回应道:“妙!妙!”大家无不赞叹汪麟德的才思,拍手称好。

  事后,汪麟德回忆说,他正是巧借了徐霞客“秀出天半”的名句,构思出了“天半江郎”四字,来表述江郎山的雄伟气势。程逵鹏说:“他才思敏捷,常常会有‘金点子’,这和他勤奋好学分不开,脑子里积累得太多,有时不自禁地就溢出来了。”

  自汪麟德提出“天半江郎”来表述江郎山的“摩天插云”之势后,这一提法一直沿用至今。1985年,墨界泰斗沙孟海先生受《浙江日报》总编辑郑梦熊先生之托,挥毫题书“天半江郎”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2005年,“游天半江郎寻古道沧桑”江山旅游形象口号出炉,“天半江郎”正式成为我市旅游形象标志。

  终生未娶领养女儿

  “木头人,你怎么不来看看我呢?”

  “可怜人,你动手术开刀了,肯定很痛吧?”

  这是汪麟德和女友书信往来的两句对话。爱之深,念之切。就是因为这两句对话,汪麟德为自己取了个笔名“穆柯”,取两句话首字“木”、“可”的谐音。

  1949年,汪麟德在杭州新闻学校结识了一位姑娘,两人互生好感,一见倾心。毕业后,汪麟德分到《战地报》当记者,那位姑娘则分到《浙江日报》,两人自此分居两地。由于在部队不允许谈恋爱,又频繁调动,相隔千里,汪麟德根本不能抽空前去看女友,两人整整6年没有见面。

  从部队转业后,汪麟德被分配到浙江省立杭州女子中学教语文,终于得以与女友再续前缘。然而此时,女友不幸患上肾炎,汪麟德每到周末就到医院去探望。随着病情的日益严重,女友的心情也常处于低谷,为了重振她抗病的信心,汪麟德就带着她逛西湖、划游船,帮她舒缓心情。

  甜蜜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正当汪麟德不顾一切准备和女友结婚时,女友因为病情加重,医治无效而病逝。面对噩耗,他连续几天几夜未能入眠,陷入巨大的悲伤中。

  女友病逝后,他没有重新找寻幸福,而是在卧室的墙壁上挂了一幅女友的照片。空闲时,他就会盯着那张逐渐泛黄的老照片,凝视良久。

  1978年,在清湖中学任教的暑假,汪麟德家访至一学生家中。席间,学生家长得知他一直不曾婚娶,膝下无儿无女,遂提议将自己的长女给他做干女儿。自此,已被称作“老汪”的汪麟德有了一个女儿,他给她取名汪鑫。而汪鑫也一直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着父亲。隔三差五,她就会过来看看他,嘘寒问暖。得知老人行动不便时,汪鑫还经常帮他买菜、做饭。汪鑫说:“虽然爸爸身上有不少傲气,但他就是一个学者在浮躁时代的坚守,不被浮华遮住双眼,真心实意地做学问。”

  汪麟德在文言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很少留有笔墨。“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古文,有些著作已看过多次,不少经典段落烂熟于心。”汪麟德颇有感触地说,他还将继续钻研古文,其内涵已经深入自己的骨髓,不离不弃。

  “一生未了半生悲,阴谋阳谋次第来。出水芙蓉含泪笑,映山杜鹃带血开……”临近采访结束时,汪麟德在纸上写下了这首诗,“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写照吧。”老人乐呵呵地说。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余明明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