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清明“裹” 裹住春性情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xull     时间:2013-04-03 08:59:35    「我要投稿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三月清明时节的旖旎春色,以及踏春人的快意心情。清明,时值仲春与暮春之交,原本是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专司农耕,诸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等既朴素直白而又富含哲理的农谚,就充分表达了这一节气的时令特点。在《岁时百问》一书中就这样描述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不过,在长达2500多年的演绎过程中,前辈古人先后把娱乐、保健、纪念、悼亡、踏青等诸多文化元素及其功能融入其中,所以,“清明”这一节令也就逐渐演变成一个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外延完整的民间传统节日。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饮食文明的国家,在饮食上非常讲究季节、风味、美感、情趣、意境、食疗等文化元素,所以,但凡节日,总会有一道与之相对应的时令小吃,而这种小吃,往往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民俗、一个寓意、一份期待。

  清明馃,是清明节典型的特色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前的两三天,主妇们会结伴来到野外采集“鼠曲”或“野艾”的细芽嫩叶,回家放在锅里煮熟捣烂,与蒸熟的糯米粉充分揉和成圆筒状,而后掐分揉圆出一个个大小相对均匀的圆团;再用双手大拇指从面团正中部位抵出小圆孔,以此为中心,利用其它手指配合不停地旋转按压,渐渐地,圆孔变大,馃皮变薄,一个像翡翠小碗般的“馃斗”就做成了;根据主人的口味,分别在馃斗里填入九头芥炒笋丝、生菜炒猪肉、竹笋炒豆腐干、芝麻糖、豆沙等馃馅后合边成形,制成或咸或甜或荤或素的清明馃。

  清明馃不仅仅是清明节的时令美食,它还是清明节丰富文化内涵的厚重载体。它给我们讲述着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与介子推之间的生死传奇;讲述着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三代帝王与大臣朱升、朱同父子的恩怨情仇。它所使用的原料也很有寓意,比如鼠曲、野艾、竹笋、芥菜等青蔬,皆长于春、采于春、食于春,且鼠曲、竹笋、芥菜在医学上还大都有止咳、化痰、益气、和胃、温中、祛风去寒等功效,野艾则有驱蚊、逐蝇之功能,所以古人用鼠曲、野艾、竹笋、芥菜做食材,既有让生命苏醒之寓意,也有疗治春季多发病之功能,还兼有预防夏天蚊虫叮咬之期许。

  如果把春、夏、秋、冬四季与人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段相对应,那么,清明节恰好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季,就好比人一生中的少年黄金阶段一样,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渐趋成熟的时期。人每年吃一次清明馃,就象征着成长一节成熟一分,而且“清明”与“聪明”近音,寓意少年人吃了清明馃会变得更加聪明,所以每家的大人总希望孩子多吃清明馃,并由此变得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在我们江山,如果有年长者与年少者斗气厮闹,长辈见了往往会批评这个年长者说:“你吃的清明馃比他吃的饭还多,怎么好和他一般见识呢!”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明代王磐的一曲《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写尽了清明节春风穿花拂柳、原野草长莺飞、佳人秋千回眸的醉人春色,作为清明节典型小吃的清明馃,也同样蕴含着太多的清明文化、清明功能、清明意韵,它的品质、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仅仅作为食物的本身。所以,我更愿意把清明馃中作为名词的“馃”改为动词的“裹”,叫它“清明裹”。因为,它裹住的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历史;裹住的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理念;特别裹住的是一份流淌在人们心中的爱春到、念春好、惜春去、留春住、盼春归的浓浓春性情!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徐丽兰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