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美丽的守候

来源:    作者:yumm     时间:2013-03-13 09:51:21    「我要投稿

  三卿口古瓷村位于我市峡口镇南2公里处,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窑址,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自1979年被发现以来,其保留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被许多专家称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活化石、活教材”。2008年三卿口古瓷村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保单位;2012年,三卿口传统制瓷工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我和本市文物干部前往向往已久的古瓷村。路上,他谈起了该村的文保员黄洪益,已经70岁高龄,是个退休教师。其尽心尽责,深受我省考古所领导的赞许。他似乎已经与古瓷村文物同呼吸共命运。我对今天之行更加充满了期待。

  来到村里,山泉淙淙,满眼青翠,山腰的泥房错落有致,古朴之风扑面而来。一番询问,我们找着了黄洪益老先生,一位精神矍铄的小个子老人。走进他家的泥房子,一眼便看见墙上红纸黑字的“座右铭”:眼睛亮一点,说话轻一点,胸怀宽一点,做事实一点,效率高一点,奉献多一点等字样,边上紧挨着《江山市文保员工作职责》。听说我们要去龙窑,黄先生立马跟妻子打了声招呼就要往外走,其妻追问了一声,黄先生说没有事的。

  原来,前两天下暴雨,山上的积水漫过了小溪,淹没了山路。一连几天,积水都没办法排出,雨又下个不停。他心急如焚,担心拉胚房内的墙壁受潮坍塌,压坏了房内的东西。不顾妻子的劝阻和个人安危,冒雨前行,一人来到了拉胚房内,一连搬了三天,才将墙边的“生坯碗”全部挪开。搬好之后,又冒雨赶往西山坡龙窑挖沟引水。待水沟挖好,整个人都湿透了。回家后因疲劳过度,又受了凉,就生病了。妻子刚刚在问他药吃了没有。

  文物干部说:“有些力气活,可以请别人代劳的。”黄老太太说:“这些东西,在他眼里都是宝贝,别人都动不得的。”

  黄洪益说:“这些碗都是生坯做的,别人搬,要破掉的,我不放心。这些都是文物,是国家的东西,毁坏了就没有了。”

  在黄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座依山而筑的斜坡房前,三面无墙,背靠山坡,山坡下面有一条黄先生挖出的深水沟。亭子右边是由一孔孔顺势而下互通的窑室相连而成的龙窑;左边是一层层顺势而上木头搭建而成的空地,根据地势分成四层,空地上搭建了固定的木架,做晾生坯用,生坯晾干后直接送入右边的窑洞煅烧。从房外望去,斑驳的窑头和乌黑陈旧的房柱显得格外苍老,这条长形窑炉如长龙卧坡,气势非凡。

  房前的梁、柱上分别贴了两张黄老先生亲自书写的有关文物保护要求的告示,村中每个文保点都可看到。几年时间他写出的告示约有上千张了。房内干净整齐。据黄先生介绍,他每天除了日常巡视,还要到每个文保点打扫卫生。有时忙不过来,还拉上妻子和家里人一起干。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多么忘我的工作态度啊!

  从村西山坡的龙窑下来,一路上,我们看到了淘洗池和拉胚房,房内的布置与原先一模一样,只是略显陈旧。瓷土在淘洗前要经过粉碎,这是繁重的体力活,古瓷村的先人们巧妙地利用了溪流自然落差产生的动力。沿着小道拾级而上,小溪若隐若现。水流边,间隔一段有座水碓房,内设一个木制转轮,四个石质石臼,水流碓转,将山上采来的担担瓷土块敲碎,经过一个个水碓房后,细化成粉末。水碓顶的山道边,树立着一排钢筋栅栏。黄老先生说:“这些是防止山民扛竹时不小心打破碓顶的瓦片安置的。这些东西都是祖辈留下的产业,不能让它们就这么毁了。这可是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啊!”

  看着这位瘦小的老人,他在我的心中竟是如此高大美好:多么细致周到!多么尽心尽责!如此坚定地守候,却毫无所求!古瓷村的文物的确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黄老先生的执着不同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余明明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