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心邸的陈家安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del_user_4407     时间:2012-08-01 08:42:48    「我要投稿

  高中毕业34年,我应同学之约,重回小时读书的县城,参加高中同学会。

  弹指一挥间,34年倏然而去,大多数同学毕业后还是第一次相见。好多同学仍有旧时的笑貌但已唤不出名字,也有脑海中已全然忆不起的,还有像李建文、李秋华等不曾有大的变化的,好似漫长的30多年只是个数字而已,不曾刻下岁月的年轮……

  最不能忘的是当时城郊陈家安印象。

  1976年,正处文化大革命末期,各地都还在“学工、学农、学军”。我们来到陈家安学农,为了建设陈家安,更为了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我们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师生同甘共苦,一起种麦子、油菜、大白菜,采蘑菇、晒番薯粉,还养猪、养羊、养兔子,烧砖瓦,到了寒假,有同学还轮流留下照管小猪……15岁的莘莘学子挑起生活的重负,重活累活抢着干,肩上磨出泡了不要紧,手起茧了是光荣。食堂很小,大家自带饭盒蒸饭吃,菜里不仅见不到油水,还常常不够吃。酱油拌饭成了同学们美好的回忆,当然还有的同学为了省菜钱,从家里带了霉干菜蒸着吃……一天劳累下来,10多人挤在10平方米的小宿舍里,躺在稻草铺成的上下通铺上,黑灯瞎火用唱歌聊天来解乏,美美地睡上一觉后,又开始新的一天。由于宿舍小又非常潮湿,当时许多同学染上了怪病,全身奇痒,甚至有同学落下了后遗症——坐骨神经痛,成了永远的“痛”。因为当时没有娱乐活动,生活贫苦,每天强劳动量又非常的疲惫,男同学们就想方设法从每星期一元的菜钱里抠出一点到小店铺买黄酒喝,而女同学已没有了对“美”的奢望,也记不起吃零食的爱好……青春少年们全然没有苦的感觉,反而干得热火朝天,热闹而愉快地度过了整整一个学期。

  34年后,重返陈家安,往日的校舍仍然矗立着,只是人去楼空,一片荒凉。走进3米宽的校门,左边是当年的传达室,很小,只能容下一张桌子,看门的老师傅每天按时开、关大门。大门的正对面是学校的食堂,右边最里是猪圈,中间两间是食堂,左边是摆放劳动工具的杂货间。宿舍与教室之间有一条小小的走廊,走廊左右两边的黑板依然完好,只是镶黑板的墙体上,当年白色整洁的墙粉已完全剥落,古色的青砖暴露无遗。走过没膝的杂草丛,一排教室呈现眼前,教室门开着,旧时的黑板仍然整齐地贴墙立着,只是空空的教室布满了蛛网。教室门口做广播操的小操场,堆满了乱石,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一丛丛从石缝中冒出来。我探头往住过的宿舍望去,空空的房间中,满目灰尘,斑驳的墙上依稀可见少年时的涂鸦,不平整的砖块让人回想起当年的吵闹声……

  陈家安学校的校舍,是第一批进驻陈家安的70级师兄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学校对面,原来是一大片的学农基地——黄土坡,如今已经改造成了化工厂。周边的面貌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变迁,唯有这10亩地的学校,青砖红瓦泥墙,没有喧嚣的高楼,贫瘠而破旧地以它原先的面貌“卧”着,与周边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立在旧时的陈家安,不敢想象,这么个破旧不堪的“巴掌地”,当年是如何装下一群十四、五岁的风华少年的?

  别了,承载着几届人青春与梦想的陈家安!

  别了,我心邸永远的陈家安!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郑小林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