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谈《天气》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del_user_4407     时间:2012-05-16 08:58:45    「我要投稿

  

  平凹先生说:“天气就是天意。”自春节以来,近两三个月老天爷似乎并不高兴。总是阴沉着一张无边的大脸。还忽大忽小地下着缠绵的冷雨。难道龙爷的驾临必要行雨来助威吗?似乎并不尽然。因为听说云南已经因大旱而田地龟裂,湖泊干涸,禾苗枯萎,损失惨重。这样说来,“天气”就是天意。这句话还是有点道理的。

  我遇见《天气》是在正月末的一个晚上,天有小雨,书店人特少,我就走进去翻书,虽然当时书店仅有一本《天气》,但还是被我这个视力极差的人发现并留步。我承认这与“贾平凹”这个名字有关。

  我打开《天气》就站在书架边上阅读起来。《天气》里的文章都是贾平凹在写长篇小说《秦腔》、《高兴》、《古炉》的空隙间写的,前后经历十多年,共有三十多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其中有《从棣花到西安》、《六棵树》、《定西笔记》、《说棣花》等我是早就拜读过的。

  于是我随手翻到《写给母亲》。这是平凹母亲去世三年后写的。这三年里,他一直觉得母亲没有死。他没有说母亲对自己的爱;他也没有说自己对母亲的孝。他只说母亲跟他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之后医生认定她各个器官已经衰竭,才送母亲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三天后母亲闭上眼再没有睁开,“我妈在牵挂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他在写作时,能突然听到母亲真切的呼唤。母亲住过的房间,一切是原来的样子。天气太热,恍惚里还想着给妈妈房间换个新空调。我看到这里,热泪忍不住流下来。我就决定买下这本书,这样一本文字看似浅白平淡却寄托着无限深意的书。回家再细细阅读,一次二次直至三次。

  虽然,我已经很少买书了,我的视力不佳,口袋里的钱很少。但《天气》不可不买。

  其实,贾平凹的文章还是可以常常看到的,并不一定在文学刊物上。近年来在《书法报》上就开辟了一个专版,名曰“大西安”,这三个字也是他写的。有时也能读到他写的评论文章,其气势,如安塞腰鼓,铿锵之声不绝于耳。大西安人的书法艺术究竟如何,行家自有公论。但棣花村出了一个贾平凹,却成了大西安的一面文化旗帜,是人所共知的。既然是旗帜,适当的场合,就要被人拿来挥舞两下以助声势。

  贾平凹其实是个很实在的人,一点也不会虚浮取巧夸夸其谈。他为写《高兴》花了很大的功夫。刘高兴本是他的同乡、同学和朋友。在西安市以拣破烂为生,他在下雨休息时会来找平凹聊天,平凹也乐意结交这个朋友,喜欢他乐天风趣的性格。为写好《高兴》还深入到隐藏在西安某角落的这个群体之中,与他们交友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但他还总觉得功力不足,对自己作品越写越不满意,到底还是将十万字的初稿毁之一炬。平凹为写《高兴》反反复复修改五次。文字尽量做到发涩发滞,毫无技巧,因为他相信大巧若拙,他尽量去追求这种艺术境界。

  在《关于写作——致友人的五封信》中说:“我所说的精神贯注,是再不写些应景的东西,再不写一些玩文字的东西……现在要写,得从生活中真正有了深刻体会才写。应尽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他还认为,一旦想写些让别人满意的作品时,往往写得很糟。

  这是一个有成就的大作家的切身体会。对于像我一样的平常人,有些道理也不是全不明白,但内心总不免被世俗的欲念所困扰。会身不由己地去写一些自己并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事物。做任何事情,有兴趣才会去做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写作自然也是如此。

  世人皆知,贾平凹的作品,是常常引起批评和争议的。比如关于《废都》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浮躁》、《秦腔》再到《古炉》,批评和荣誉就像一对亲兄弟,总是伴随着他那与众不同的小说。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怎么评价,丹凤县棣花村出了个贾平凹也就名扬五湖四海了。如果不是他19岁那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贾平娃能否成为贾平凹那真是一件难以肯定的事。正如他的同乡、同学刘高兴所说:“我在学校的功课是比平凹好,可一样是瓷砖,命运把他那块贴到灶台上,我这块贴到厕所么!”这虽然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但其中也有天意存焉。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郑小林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