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我的摄影情缘录》之一 走进摄影门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del_user_6204     时间:2012-04-05 09:02:49    「我要投稿

  每当我为学生、学员讲第一堂摄影课时,总喜欢把50年代第一次拿照相机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以启发他们的兴趣。

  虽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当时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我就是从那次拿相机拍照起,摄影这门艺术就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我已离休21年了,不但没有停下摄影的脚步,而且这门艺术越来越成为我晚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我从小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校读书时就爱好画画,并成为班里出墙报、美化黑板的“一把手”,直到参加革命工作后我仍旧爱好美术,还为当时工作单位的宣传工作发挥过一定作用。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我没能进正规美术学校学习,只能在工作之余临摹一些报刊上登的漫画,配上一些文字,形象地宣传党的中心任务。又正因为我在1957年参加省委农村工作队来江山帮助整风整社工作,在农村蹲点时发挥了一些美术宣传作用,当时我总在开会前根据会议内容,编画一些漫画,宣传党的方针与当地的好人好事,由此深得群众喜爱,并被当时县领导所熟知。1958年上半年工作队结束时,工作队的同志都要回省,当时因江山报社需要一位美术编辑人员,县委组织部同志就找我谈话,动员我留在江山工作。当时我的家在杭州,爱人在省林业厅工作,我已是两个小孩的父亲,原单位省水产厅也希望我能回去工作,可是当时在我脑海里,一直铭记着参加革命就应该服从组织分配,工作需要重于一切的道理,我认为不应考虑个人家庭问题。于是,我毅然留在江山,成为了一名县报工作人员,这与我以前做水产工作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又得重新学习适应新的生活,从此一留也就留到现在,成为江山人。

  县报规模较小,编制很少,四开周三报,包括主编在内只有8个人,我们在家是编辑外出是记者,我一个人不但是美术编辑兼校对,有时采访任务多时还得充当文字记者出去采访。50年代后期正是“大跃进”年代,那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高度振奋的,作为舆论阵地的报社更不用说,大家都是夜以继日地拼命干着,如果要休息,好像是不合法似的。报社那时设备条件差,收新闻没有电台,单靠听收音机里每天半夜播出的由新华社播发的新闻稿,我们还要拼命记录下来放在第二天用。所以一碰到重大节日,报纸都要扩版,校对任务加重,加上印刷厂的机器因电力不足,做校对的同志还得助一臂之力帮着踏机器,几件事凑在一起,连着两天两夜都不能休息,好在我那时年轻力壮顶得住。

  报社只有两台相机,一台是进口的120双镜头,一台是国产的135西湖牌,平时拍摄任务都是主编与几个编委在做,我从不过问也没有多大兴趣去学习。记得很清楚,我第一次用相机去采访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上午刚上班,原来的安排是主编要下乡去采访,拍摄一张小山村妇女烧积焦泥灰(肥)运动的照片,因计划临时有变动,主编要列席县委常委会议,其他几位编委手头有工作也停不下来,而报社的同志都认为我是省里下来的,拍照片不会有问题,就决定派我去完成此任务,并把原来买好的班车票与那台西湖牌相机交给我。主编还不忘临时交待了几句,他说:“光圈8、速度100都调好了,你只要按一下快门钮就可以了。”为赶时间,我将相机往军大衣口袋里一塞就走。

  那时,农村里听说报社记者要来拍照,如同拍电影一样重视,大队干部早做了准备,我一下汽车就直奔小山村,发现大队干部们早已在那里等着了。一看到我,他们连忙通知几十个妇女劳动力,推着自制的小独轮木车,在丘陵山头摆开积肥阵势,只见一声令下,运泥块的运泥块,堆泥块的堆泥块,点火的点火,大家便忙碌起来,不久烟火徐徐上升,我抓住时机,按了一下快门钮。当我准备按第二下快门钮时,快门似乎没有打开,听不出开快门的声音,我心里紧张了一下,但很快便平静下来。我一边走动取景,一边摆动着相机的卷片柄,发现原来是每拍一张要卷一次才能打开快门,找到原因后,我忙拍下几张有场面有特写的照片。在采访了积肥的情况后我就赶上班车回了城。那时报社拍的胶卷照片自己还不会冲洗,都是送到人民照相馆处理。我这次的处女作经主编审选了几幅,连夜托火车列车员寄到上海制锌版厂制成照片印刷版,在下一期《江山报》头版刊出一组加文字说明,从此我就一脚踏进了摄影记者的大门。

  几十年过去了,我在摄影这条大道上不断前进,在前进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有苦有甜有喜有愁的故事,但第一次拍照的情景却使我终生难忘。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郑小林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