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八旬“活雷锋”王嗣高 义务养路三十六载

来源:今日江山    作者:del_user_6204     时间:2012-03-01 09:57:46    「我要投稿

  1月27日上午,在江山市坛石镇定家坞村占坞自然村山道上,有位身材高大、精神抖擞、耳聪目明的老翁拿着锄头、畚箕,将坑坑洼洼的山道填平,方便过路人行走。他说:“前一阵子,雨水较多,山路不平了,在家闲不住,跟往常一样就来养路了。”

  他,就是地处偏僻山区的定家坞村村民王嗣高,今年86岁,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从五十岁开始不做生日后,义务劳动,修桥补路,善心做事,这一干就坚持了36年。

  路是山里人的大动脉他寒来暑往坚持养路

  人到50岁,以农村旧习俗该做五十大寿了。王嗣高与妻子廖翠香同年龄,1976年正好是他俩的50岁,亲朋好友都劝他热热闹闹庆贺一下,孝顺儿女也自告奋勇要为父母亲操办祝寿。但是,王嗣高说:“我们爬山过岭到坛石的路太差了,把做生日的钱用来修路吧!”家人亲友听了后都一致支持。原来,村民必经之路的毛家大脚有一条小山溪,历来用几支松木搭桥,年深月久,日晒雨淋,松木腐烂变质,行人很不安全,尤其是小孩子上学更令大人心忧。王嗣高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他乘生日之机,说干就干,亲自到新叶村挑选购买青石板,人力肩运到山溪旁,铺在毛家大脚小山溪上,这二条各长1.4米、宽45厘米、厚8厘米的青石板,终于代替了3根松木铺就的木头桥,改变了祖祖辈辈走木桥的历史。村民们齐声称赞:“嗣高这件事做得好,今后过桥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到了60岁生日,他同样把钱化在修桥上,买了六条长1.4米左右、宽约40厘米、厚6厘米左石的青石板,雇用手扶拖拉机运到山弄边,铺在小山沟、田坎间,代替一条条小木板,使村民过山涧、走田间劳动更安全。

  在平常日子里,王嗣高坚持义务养山路,每月至少2天。他出门劳动时,总是头戴箬笠帽子,肩扛一把锄头,手提一只畚簊,在岭后大岗、毛家坞口、角象弄、江家弄、下顺塘等周围的山路上巡逻,总长10多公里。只要发现不平坦的地方,就地取材,用泥土沙子填平。特别在山坡路陡之处,往往是雨水冲刷最厉害,冲了就填平,填平了又被冲,月接一月,年复一年,王嗣高战天斗地,从不间断。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他在一个山坞填补养路,正埋头苦干的时候,突然乌云压顶,瞬间狂风暴雨,只好躲在一处田墈底下,但身上还是被雨淋透了。风止雨停,他仍然坚持把这段路维护保养好,再收拾工具回家。老伴见到他像只落汤鸡,既好笑又疼惜,说:“你这是何苦?快把衣服换掉。”又马上到厨房烧开水,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红糖姜汤,王嗣高喝了暖心房,平安无事。就这样,他春夏秋冬,风风雨雨,从未停止过养路,为深山旮旯的道路系上了一条条安全带。

  八拜之交造好新路亭他夫唱妇随坚持不懈

  坛石镇定家坞村岭后大岗,当今在大岗顶出现一座崭新路亭,红瓦白墙,成为过往行人休息的好地方,得知这是一位80多岁老人动手出资建造的,无不啧啧称赞。

  原来,岭后大岗是村民徒步到镇政府所在地的必经之路,每逢当地农村集市,赶墟市场的人很多,翻山越岭,到达山顶很辛苦,夏天烈日当空晒,寒冬腊月北风吹,却没有遮风挡雨的地方。王嗣高土生土长,深有体会,早有心愿造座路亭,让人们有个躲雨遮阳的休息处。

  王嗣高在80岁生日与妻子商量“五年计划” ,同心协力造路亭。他开始谋划,全身心投入筹备材料、资金,以节约1分钱的精神慢慢积累。他们平时省吃俭用,勤劳种菜卖,老伴廖翠香还做来料加工串珠,挣点外快的钱也上交“家库”,专款专用。在几年准备过程中,虽然家中有的做木匠、泥水匠、开拖拉机,但老人一个都不靠,坚持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有人提议说,你年纪这么大了,还是发动群众捐助一点吧!王嗣高说:“不要麻烦乡亲,自己努力坚持就行。”

  2009年10月6日动工造路亭,面积约10多平方米,这年正是王嗣高夫妇83岁。岭后大岗距他家五六里,雇请木匠5天、泥水匠13天、粗工40多个,自己18天奉陪到底施工,参加运材料、挖地基、拌水泥、浇筑地基圈樑等。尤其难的是水,要到4里外的毛君富家取得,经过紧张施工,当月下旬完成“珠坞岭小凉亭”的建筑工程。路亭长3.8米,宽2.8米,最高处3.5米,总投资达7000多元。在亭柱上有一块石碑,上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民发财,万事如意。修小桥,补大路,造凉亭,为人民。”表达老人的心灵。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可敬老人,不忘党和政府的领导,牢记社会主义好,在亭内4根屋柱上,请人写上自拟柱联:共产党为人民真正好,种田人不要(交)粮补(有)钞票;中国人民政府领导好,人民生活提高曰不了(完)。

  结果,造路亭的“五年计划”提前二年完成,王嗣高如愿以偿,百姓们亲切受益。

  贫病交迫的邻里乡亲他善气迎人坚持相扶

  王嗣高还是一个慈心为怀、善气迎人的长者。1996年6月6日是他夫人70岁生日,王嗣高还是没办宴席,却想到邻近大桥镇敬老院里居住的老人,决定亲自上门慰问。这天上午,他徒步走到离家约10里路的敬老院,慰问9个住院老人,送给每人1个红包和1条毛巾。大家都很开心,有的说,你老伴70岁生日不做,还跑来看我们,实在是个好心人。

  对于村里的残疾人,王嗣高更关怀备至。第三村民小组祝龙水是个双目失明的人,还是个单身汉,生活独立自理。有一次,他在祝家玩,看到龙水烧开水用硬木柴,点燃十分不便。于是老王就记住这回事。第二天,王嗣高爬到松树林里,在林地上扒来一担松毛(松针叶)送给祝龙水,放在灶头边,龙水“顺手牵羊”能摸到松毛,放在灶门一点就着火,十分方便,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就这样,王嗣高每年8至11月上山扒松毛,为祝龙水备足一年用的点燃料,坚持不懈供应松毛2年,一直到他逝世为止。有一年冬天来临,祝龙水拿出100元钱,托他到坛石商店买1条棉被套。王嗣高答应买,却没有收他钱。过了一天,王嗣高爬山越岭来回20多里,把一条崭新的棉被套以及2件棉毛衫、棉毛裤、线裤等送到龙水手上,分文不取。第十村民小组王井禄,也是一个双眼瞎子。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过年过节吃上猪肉也十分不易。于是,王嗣高把过年为王井禄送猪肉当作大事,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他都要上门送上二三斤过年肉,持续4年,直至井禄离开人世间。

  祝元松从小家境贫寒,父母亲死后,20多岁的他生活仍然清苦。有一年农历十二月下旬的一天,王嗣高在毛家坞朋友家玩,在大家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时,有人说:“快过年了,元松家里包粽子的糯米还没有着落,心里非常苦恼。”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嗣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将自己家里准备过年的糯米匀出11斤,用1只碳氨袋包着,挟持腋下,手拿弯刀,步行五里山路,送到祝元松家里,这位青年汉子感激不尽。如今40多岁的祝元松走出了深山,在贺村镇开车跑运输,生财有道,还买了房子定居。言及此事,这位汉子还是记忆犹新,从内心十分感激。

  30多年来,王嗣高这一点点、一件件好事实事,不计其数,受到周围人们的尊重,当地群众交口称赞:“他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值得学习的老榜样。”

  如今,王嗣高有6个儿子、2个女儿,总人口共59人。儿女孝顺,子孙满堂,俩寿星不愁吃、穿、用,生活幸福美满。晚辈都叮嘱他:“年纪这么大了,该休息享享清福,保重身体要紧。”王嗣高的天伦之乐却是生命在于运动。他说:“养路是我的一个习贯,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做点好事,一定要坚持到底,直到走不动为止。”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郑小林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