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逐渐壮大,出现了一批能干、敬业、热心的经纪人,活跃在我市来料加工领域,帮助一大批村民走上就业之路。我市一级来料加工经纪人吴菊花就是其中的一名。12月14日上午9时许,笔者在南门社区来料加工点看到,吴菊花正忙碌地清点着刚从来料加工货运部拉来的加工材料。
“今天来了一批做项链、耳钉的加工材料。”说着,吴菊花打开了各个麻袋,“12月25日前,我们要赶制出黑色、玫红色、浅紫色、蓝色、咖啡色的项链共计3650条,还要配套加工出耳钉,把它们一套套装订在一起。你看这是样品。”吴菊花挑选了制作黑色项链的10多种大大小小的珠子,开始看着样品制作起来。只见她拿着5根10厘米长的针线,先在黑色米珠堆里来回穿动,然后放入了银珠、车轮珠、椭圆型珠子等等,一会儿工夫项链就做好了。她一边介绍起了自己与来料加工的结缘。
吴菊花讲,从事来料加工已有10年,刚开始从事来料加工是为了能照顾家里三岁大的孩子。为了能照顾好孩子,亲戚介绍她从事来料加工,第一笔单子是亲戚转给她做的串珠子活。过了一年,她就开始当起了来料加工经纪人,到义乌去跑市场了。10年来,在各相关部门及南门社区的扶持帮助下,来料加工事业快速发展,加工规模迅速扩大,与义乌的客商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加工队伍从原先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1000多人,2010年发放加工费约300万元。
10时20分,吴菊花和丈夫一起清点各种来料加工材料,几麻袋的材料分摊在了地面上,夫妻俩根据项链的颜色分类,把材料分给加工户。“分来料加工材料时要格外的小心、谨慎,用计算器、电子秤分均匀,千万不能漏了材料。这需要好几个小时呢。加工旺季时我们一天收到10多种饰品样品和各式材料,一直要忙到半夜,那时更是马虎不得了。”11时30分,吴菊花把来料加工材料装上了电瓶三轮车,运往乡镇。13时赶回到社区来料加工点,把加工户之前做的一批货拉了回来。这时才有功夫吃午饭。一下午,夫妻俩都在检查验货。半夜,顶着寒风将成品货装运发往义乌。
“我们整天都是跑点发货、检查验收,有时还要指导加工。每批货都是做完以后厂家才付钱的,每个月自己都要先掏钱给人发工资。做来料加工除了要能吃苦外,更要讲诚信。作为经纪人,诚信要体现在按客户要求按时保质完成,按时给加工户发放加工费。”
从事来料加工十年来,虽然艰苦,但吴菊花一直坚持诚实守信,对供应商的要求坚持把好每一道关,按时按质交货,得到了供应商的信任,没有发生过纠纷。对加工人员,耐心细致地教她们编织方法,加工回收后,按时发放加工费,从来没有出现过拖欠加工费的现象,赢得了加工户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