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难忘会战西夏渊

来源:今日江山    作者:del_user_4407     时间:2011-11-02 08:28:40    「我要投稿

  近日,回到峡口老家的田畈,只见一条条三面混凝土浆砌的引水渠蜿蜒而去,潺潺的流水顺畅地流向各丘田里。如今的农户们不需要花一分钱,便有了这般便捷的灌溉条件,令我的心头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30多年前会战西夏渊的往事中。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初期,正是我们国家遭受“文革”动乱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初始时期,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伟大号召的推动下,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兴修水利运动。在那个年代,兴修水利都是农民自力更生投入劳力建设的。无偿摊派的建设活动一开始,政令十分畅通,从各级组织到家家户户,都是雷厉风行执行的。

  我的老家在原三卿口公社上西坑大队,是个要翻山越岭十多公里才会到公社所在地的高山村。全大队人均水田面积只有一分二厘,其中三分之一为山垄田,其余的是土改时分到插花在山外元通安和枫石两个大队的田畈里。我所在生产队的田更少得可怜,人均只有七厘。口粮都是靠山上种玉米和番薯为主的,国家每年的供应粮吃不上两个月。

  在我们大队不足二十亩的元通安西边田畈里,有一条通往枫石乌里垄田畈三千多米长的西夏渊。这条西夏渊,是水库放水灌溉五百多亩田的必经之渊。而这条深三米多、宽四米的渊全是泥坎,年年倒塌年年修建,到夏天灌溉时还是严重受阻,下游农田常晒得裂缝。1973年夏天,公社党委和管委会下决心整治西夏渊。用全公社水田面积和人口负担各半的摊派方法,将这条渊两边的坎和底用石头干砌。

  时年19岁的我已担任了生产队队长。“双抢”刚结束,公社就马上召开全公社党员、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会战西夏渊动员大会。会上,我被推荐为山区村的队长代表上台表态发言。大会后,我召开队委会议,讨论决定用“吃集体”和社员自报、集体审定等方法定出参加会战西夏渊的人员。几天后,血气方刚的我带领十五六名身强力壮的男社员和两名当炊事员的女社员,到元通安大队租用了房子,开始会战西夏渊。

  那个年代,山里人没去山外是吃不上一餐大米饭的。会战中,早餐吃玉米团,中晚餐用木材、油桐籽出售给国家奖励的粮票到粮管所买来大米,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在划定的地段上,我们顶着烈日的高温,头戴草帽,脚穿草鞋,到三卿口大溪里挑来石头和垫石,有砌坎技能的砌石坎,分工到位又密切配合,干得热火朝天。一天两次的休息中,炊事员挑来两大水桶凉茶,大伙儿抢着用竹筒舀茶喝,一位远房六叔还兴致勃勃地唱起“十八摸”的情歌来,博得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那热闹沸腾的场面驱散了热气,把大家一天的疲惫驱赶得烟消云散。

  当然,也有难捱的时候,那就是晚上睡觉的时间了。我们租在一个生产队仓库的小房子里,边上有一座牛房。晚上,闷热的天气热得大家“赤膊上阵”,用麦秆扇扇着还汗流浃背。更难受的是,晚上睡觉没有蚊帐,边上牛房蚊子特别多,像蜜蜂一样的蚊子“嗡嗡”吵人,还毫不留情地向身上袭来,一把扇子扑打蚊子,打到身上顾不到脚上,每天夜里不折腾到子夜是无法入睡的。就过着这样的日子,没有休息过一天,奋战了半个月后,我们率先完成了西夏渊分段修建任务。三个月会战西夏渊全线完工后,公社召开了表彰大会,我所在的生产队获得了一张奖状奖励。

  弹指一挥间,整整三十八年过去了,昔日的西夏渊早已旧貌换上了新颜。那片方圆几百亩的大田畈,也变成了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集种植、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葡萄园。而当年会战西夏渊的情景,则成了我经历的往事中抹不去的记忆。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郑小林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