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134公里的须江,是我邑60万民众的母亲河。她静静地、从容地、日夜不断地朝东北方向流去,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创业创新的江山儿女,诉说着一页又一页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沧桑历史。这条清静从容、悠然舒缓的母亲河及其支流,有着如诗如画的雅称。
须江又名江山港,古称鹿溪。《同治江山县志》卷一叙:“大溪,一名鹿溪,也曰鹿头溪,即古瀫水,又名须江。”清朝诗人钟定在《鹿溪晚泊》诗中曰:“青山隔岸鹿溪长,嘉树浓阴透晚凉。滩急声高星影动,夜来犹有蕙风香。”该诗将须江两岸风光、水流状态和游人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令骚客难以忘却。
须江为何古称鹿溪,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须江两岸林木葱茏,鸟语花香。隋朝初,有一猎人叫高百关,善良勤劳,在山丘中养鹿666只。高百关与梅花鹿、白唇鹿、麋鹿等各品种鹿日夜相处,认真梳理皮毛,整修角枝,群鹿悠悠,形影不离。一日,在一阵狂风中闯出一只饿狼,张牙舞爪,凶恶地追逐群鹿。高百关见事不妙,急忙持一长竹竿挥打恶狼,并趁机将群鹿赶至溪边,打算渡水上妙莲州避难。不料,群鹿下溪后,一个急浪,在水中深藏、潜伏,倾刻,666只鹿销声匿迹。远近民众闻讯,无不称奇。后人称此大溪为鹿溪。《嘉靖衢州府志》中也有“鹿头溪,高百关逐鹿于此”的记载。
鹿是比较温顺善良的动物,它又与禄同音,是人们希冀吉祥的用语。故江山的许多地名常带有“鹿”字,如鹿来、鹿山寺、鹿溪堰、鹿溪渡口、鹿溪浮桥等。新中国建立后,有鹿溪公社、鹿溪中学、鹿溪医院等。改革开放后,有鹿溪路、鹿溪大厦、鹿溪山庄等。
不知是官宦和文人求雅、求美的需要,还是从溪水的流量、流速和溪面的宽度来衡量,除河面宽阔、水色浑浊、波涛汹涌和直奔海洋的河流称为江外,古人一般对波光摇曳、流水清洌的河流称为溪。须江从上游、中游到下游以及各个支流,河岸曲折、蜿蜒磅礴、滩潭相间、流水清澈,大多命有一个美丽、雅致的溪名,也许还隐藏着一个个动人的、神奇的传说。如峡口、凤林一带称峡溪,礼贤、淤头一带称文溪,清湖一带称清溪,源口至上余一带称鹿溪,流入衢州境内称瀫溪,流入兰溪境内称兰溪,只有江面宽广、浩浩荡荡、直冲东海的富春江、钱塘江,才称为江。
须江的支流,大多也有优雅的古称。如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一支柴姓民众从河南嵩山迁往长台松岗里,为长台柴姓祖先。为了不忘祖籍在中岳嵩山,于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将松岗里改为嵩高里,同时将村前的大溪称为嵩溪。至于须江的其他支流,如张村乡大梅、小梅、龙头店至原定村乡梅溪口的河流称梅溪,凤林镇茅坂的溪流称芳溪,虎山街道何家山溪流称念溪,上余镇塘岭山区流出的两条溪流分别称逸溪、墨溪。这些雅致的溪名展示出我邑先民、先辈对平安、祥和、自然、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鹿溪的神奇、清溪的绮丽、文溪的委婉、梅溪的潆洄、嵩溪的清幽、芳溪的妩媚、念溪的含蓄、逸溪的恬静、墨溪的文雅,以及这些古溪两岸的神话、传说、典故和风光、风俗、民情,令人感慨、幽思、追怀和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