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仙霞关(图)

来源:    作者:del_user_4405     时间:2011-03-24 16:45:27    「我要投稿

     仙霞古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运输线,是古代连接南北商旅的血脉。它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商旅之途、诗词之路、空海之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其中的沧桑为它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同时也烙下了众多的古迹。 [概况]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游览东南锁钥──仙霞关。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巍巍仙霞关当的就是东南之关,因卧于地势险要的仙霞岭,所以又称东南锁钥。仙霞岭是一个自然景观,仙霞关是一个人文景观,两者的融合源于一条千年古道──仙霞古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仙霞岭、仙霞古道、仙霞关三者的千年之合孕育了江山独特的历史文明。
   

     仙霞岭广义上是指仙霞山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绵延于浙闽赣边境,有“浙江诸山之祖”之称,它东南接括苍山,西南接武夷山,系钱塘江、瓯江、闽江水系分水岭。狭义上指位于江山市南42公里保安乡境内的仙霞山脉主山峰,古称泉岭山、古泉山,海拔1413米。有诗云“千盘难度鸟,万岭欲藏天”,可见地势之险峻。这座蛮荒苍茫的大山在唐朝末年因为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到来打破了它的沉寂。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饶(鄱阳)、信(上饶)、歙(安徽歙州)等州转战浙江,为避唐军主力,自仙霞岭“刊山伐道七百里直趋建州”,仙霞古道从此诞生了,相应而生的就是仙霞岭的第一层历史内涵: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又设关四重,名仙霞关,古有词云:域中有二戒,而两戒之内北有居庸,西有剑门,西南有辰笼,其雄据于东南者,关之有仙霞是也。足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当然这也更增加了它据险扼要的气势。仙霞古道开通后,商旅走卒、熙熙襄襄,沿途商贾云集,百业兴旺,于是又产生第二层内涵:商旅之途。特别是在南宋,京城南迁至杭州,一直占据文化主流的北方文明渐渐南移,形成南方文明,南方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仙霞古道作为由浙入闽的唯一陆上官道,许多大文豪如辛弃疾、陆游、杨万里、朱熹等也纷纷踏上古道,并留下2000多首壮美诗篇,形成了它的第三层内涵:南宋诗歌之路。

 


 


    仙霞古道为南北向,岭径长10华里,有石级360级,历24曲,人称十里关岭。仙霞关1963年被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关,南北向各二关。今天我们游览北向的二关。
    [落马桥]现在我们走过的这座小桥被称为“落马桥”,你可别小瞧它,在抗战期间它可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1942年8月,国军为阻击欲流窜向福建的日军,在仙霞关据险布防,敌人攻了三天三夜,竟也不能攻破仙霞关,日纵队长觉得很奇怪,亲自骑马往关前察看,不料刚到此桥便被子弹击下,滚下石桥,该桥也就由此而得名。这次激战,据当年参加抗战的 国军49军105师副师长刘汉玉回忆录,仙霞关战役日军伤亡千余人。
     过了落马桥,一路淙淙的山泉就忽左忽右地陪伴着我们,炎炎夏日中为你带来丝丝凉意。我们脚踏的石径和今天游览的四关是宋乾道八年(1172年),浙东保宁军节度使史浩招募民夫所筑成的。如今,古道两旁翠竹蔽日,只听得到流水声、鸟鸣声,在当年,它却是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仙霞第一关]我们面前这道雄关是北向的头关,建在两山隘口,以条石砌筑。关门高3.60米,宽2.60米,墙厚5米,关高6米,关门东西侧延伸出的关墙长约50米,厚5米余,且高出关门2米,上设16个垛口。关门原为铁条钉就的木大门,现已毁。关前立有四块石碑:左一为仙霞关简介,左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碑”,右一为“仙霞关”石碑刻,右二为宋仙霞古道重修历史。
    [萧萧亭]过了头关,山势渐陡,竹海越益浓密,古道渐合。在半岭,一个六角小亭跃然眼前,凌空而立,此亭谓“萧萧亭”,亭名取自清朝扬州八怪郑板桥之一的《咏竹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杆。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而以画竹为主,取其“百节长青,四时不谢”之意,与郑板桥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以竹为精神寄托,度过了虽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坐于亭中,听风生竹萧,看满目青翠,此意境正合萧萧亭亭联:
万顷翠竹,不歇劲风武夷出。
千年古道,无止晴岚仙霞来。

 


 


    [诗碑]与萧萧亭遥相对望的是“先贤诗碑”。出了小亭,走一段由条石新砌的山路,经过两棵对生的足三人合抱的枫杨,仰首可见一座呈之字形的廊亭,粉墙黛瓦,依山势而建,廊长约50余米,其中依次陈列着26块诗碑,镌刻着20篇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名士过仙霞岭所留的诗文,由国内30多位书法名家书就。其中有宋朝黄公度的《仙霞道中阻雨》、朱熹《仙霞岭》、柴望《仙霞岭》、明朝曹溶《仙霞关》、清朝周亮工《仙霞岭(四首)》、王道《过仙霞岭》、龚易图《登仙霞岭》等等,书体融汇了篆、隶、楷、行、草等,雕刻刀法细腻,真实地再现了南宋诗歌之路的风采。先贤隽永的诗文与现代大师精湛的书法交相辉映、互为映衬,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黄巢雕像]出了碑廊,空地上立着一块压阵诗碑,由沙孟海手书的黄巢所作的《赋菊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借题菊花寄寓抒写自己傲世独立、冲天凌云之志,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凝集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碑右侧立着一尊黄巢青石雕像,巍然屹立。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黄巢与仙霞关的渊源是从他被推为大将军后,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率领10余万大军,渡过长江,长驱作战,先后进入江西、浙西、福建,攻入岭南,展开运动战,向唐王朝兵力较弱的江南挺进,屡占屡陷,欲由浙东出海至福建,因无船只,又遇高骈部将张璘抵抗,因此回师取衢州,辟通仙霞天险,即被后世称著的仙霞古道。仙霞关为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黄巢起义遗迹和塑像的地方。1995年,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栏目为拍摄《历代名将黄巢》,曾派摄制组专程飞赴仙霞岭,拍摄当年黄巢首开的仙霞古道遗迹和冲天苑、陈列室、黄巢像、诗碑、拴马树等历史资料。
[东南锁钥、双宝树]转过一曲,一方“东南锁钥”石碑刻立在路旁,为1929年江山县县长陈鼎新所题。“东南锁钥”四字可谓是对仙霞关险要地势最精确而简要的概括,仙霞关镇守浙闽赣边塞要隘,实属“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藩篱”,历代兵家凡于闽浙用兵,无不争控仙霞关。自黄巢开凿仙霞天险后,宋元明清历代都在此用兵。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也多次在此征战。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仙霞岭留下过红军游击队的足迹。陈毅元帅曾在《过太行山书怀》中,留下“武夷品新茶,仙霞曾游击”的佳句。
    越往上走,古树名木越多,千年云杉一人不足抱,其中有一棵合抱双宝树,被称为“胸有成竹”。古树上部被雷击中,枝叶一分为二,在分叉口年年春天都会长出一竿青青翠竹,此景真是形神皆备,令人叹为观止。

 


 


    [关帝庙]顺着山势向上,可看见一组古式建筑,迎面的为关帝庙,关帝庙初建年代已不可考,应在古道开凿前已有此庙。据民间流传,黄巢当年选择仙霞山脉进入福建,此庙起了决定性作用。当年黄巢率军到达此地,面对绵延的山脉,何去何从,颇为茫然。听闻岭上的关帝庙十分灵验,于是带了两个随从到庙中上香抽签。谁知竟是支无字签,黄巢顿觉前途无路,“天要亡我”。可就在他转身之际,却听他大喊三声“关帝显灵了”。随从都以为黄巢是受刺激失常了,上前问道:“将军高呼三声是为何故?”黄巢反问:刚才就在他转身之际见到了什么,随从说只看见一条蛇从门外进来,黄巢便说:这正是关帝显灵为我指道了,蛇又叫大虫,“门”里面有“虫”,不正是“闽”吗?关帝告诉我下一步应该入闽。黄巢马上率领部下刊山伐道七百里进入福建建州,一直打到广州,得以休整,军力迅速扩充到60万人,为他随后挥师北上取得长安,建立大齐奠定了基础,因此仙霞关可谓是黄巢军事生涯中的转折点。现在,让我们一起参观关帝庙,去拜谒武圣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山西解州人。关羽才兼文武,绝伦逸群,通经熟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败走麦城,被东吴孙权杀害,终年五十九岁,生前汉献帝封他为“汉寿亭侯”,死后蜀后主刘禅追谥他为“壮缪侯”。“英雄有几称夫子?中义惟公号帝君”。中国历史上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何其多,关羽之所以脱颖而出名扬天下,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儒学立国的国都,几千年的道德观念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关羽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仁勇”壮歌,他的品德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无比敬仰,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人伦楷模,以致于“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大家在柱上看到二幅楹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 智者勇者 圣者欤 纵之将圣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忠矣清矣 仁矣夫 何事于仁
    此二联被收为中国百大名联。第一幅楹联是清代周亮工过古道时所题留的,寓意让人学关羽的品德,不要假心假意,劝人诚心做人。周亮工,号元亮,字缄斋,学者称“栎下先生”,官至户部侍郎,终于江南督粮道,一生精于古诗文,宁夏六盘山关帝庙也采用此联。
    进入关公殿,中间主尊为关公。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关羽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元末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震,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并为之修建关帝庙,独立道观。现有塑像五尊,中间这位帝王装扮,神圣庄严的就是关圣帝君像,两侧分立的是威猛暴烈的周仓、沉着稳重的廖化、深信谋远虑的王甫、英姿飒爽的关平。罗贯中据民间传说关羽是个红脸大汉的说法,塑造出了《三国演义》中一个肝胆侠义、正气凛然的关将军形象。这个关羽像就是依罗氏描述雕塑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关公怎么会到了佛寺里,成为佛界神明?相传南朝高僧智者大师(智  )在当阳玉泉寺居住时,当地乡民反映:关公遇害,心怀愤恨,常于凄风苦雨之时显灵大呼“还我头来!”。智者大师敬仰关公为一代名将,仁义至极,因此设坛超度关公,并对关公灵位说法,关公闻法后,愿作佛弟子。智者大师念关公已入佛门,就将其塑在佛寺伽蓝殿中。自此,关公成为释、道、儒三教都敬奉的神明。
[史迹陈列室(天雨庵)]关帝庙左侧的建筑物是仙霞关史迹陈列室,原为天雨庵,是一座天井式平房民居,始建于宋代。仙霞关岭是一座具有十分丰厚蕴藏的历史文化宝库,只是史迹留存甚少,此展览集中以图文形式逐一介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陷。图文展览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仙霞烽火”,反映千百年来仙霞关岭上发生的战争风云、历史事件。第二部分是“关岭沧桑”,反映历史上仙霞关岭的传闻轶事、社会变迁。共有图文40组。大家可以随我依次观摩,走过时光的长廊,大家可以看到仙霞的来历、仙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历代战火、保安地名的来历、瞻仰马可波罗与空海大师等名家的风采等等,想必大家看后会感叹:不看展览,不识仙霞;游览仙霞,必看展览。

 


 


    [浣霞亭]出了陈列室,走过廊亭,紧依着山角有一个亭子,亭额上书“浣霞池”,亭联“献绝泉开窦,亭闲水自流”,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源飞泉直泻池中的情形,泉水终年不涸,每天夕阳下山时,晚霞四周如微雨,日发五光,霞光十色,“仙霞”之名就因此情此景而得名。
[观音阁]关帝庙右侧两层的建筑物是观音阁,“天下名山僧占多”,仙霞岭也不例外,这里供奉的是送子观音,在这里你可看到清朝高宗题联:绕户竹风翻妙偈,当空水月涤尘襟。此联正应和了仙霞满山竹海,远离人烟的出世情怀。而另一对楹联“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则写出了世人入世自我解脱的朴素的哲学观。
    出了观音阁,对面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天衢楼”茶楼,“天衢楼”之名取自宋朱熹《仙霞岭》中的“道出武夷乡思生,霞峰重迭面前迎。岭头云散丹梯耸,步到天衢眼更明。”保安裴家地是南宋时贡品御茶绿牡丹的出产地,让我们进去小坐品品绿牡丹。品过茶,往前行,可见一棵千年古树,就是当年黄巢栓马的楮树,虽历经千年依然青翠茂盛。


    [仙霞第二关]很快,我们便到了二关,二关据扼险要,虽长不过五米,但却真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据说当年日军只打到这里,就再也没能突破二关。
     过了二关,岭左有一个泉眼,水清澈甘冽,终年不涸,泉岭山就因此而得名。泉眼旁边的石头上刻着“甘泉”二字,为国民党元老戴志南所题。戴志南是国民政府内务部秘书,同盟会会员。往泉东边沿着一条小道,走上一段陡坡路,有一块平地,牌子上写着“率性斋旧址”。“率性斋”是抗战期间(1943年)戴笠所建的别墅,供美军少将梅乐斯休息之处。后在土改时分给保安地方上五户农民,因出入不便,五户人家就将率性斋拆掉,用拆下来的材料在山下重建了五座平房,现在我们还能在这些房子上看到当年别墅上的一些石雕、砖雕。
    从率性斋旧址折返,走一段山路我们就来到了关顶,关顶有一个亭子,称为“仙霞亭”或“霞岭亭”,为过往行人歇脚之处。站在岭顶,放眼望去,仙霞岭莽莽苍苍,极目爽心。
    北面出三关、四关,有关帝庙,规模雄伟。又有观音阁、流霞池、天一亭,翻过四关便到了神秘古镇廿八都。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郑小林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