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人文江山
廿八都古镇

来源:今日江山    作者:del_user_4405     时间:2011-02-01 10:03:49    「我要投稿

  最近陪一批慕名前来廿八都创作的摄影朋友。在廿八都浔里老街遇到了已有83岁高龄的杨庆山老人,他默默地站在路边,看着一批批过往的游客。回想他前几年那精神抖擞的状态,已随着岁月流逝了。老人是民间最早的导游之一,收集、整理的文字资料也是人们最初解读廿八都的民间读本。那时,他经常带我走街串巷拍照片,一拍就是半天。带有明显廿八都口音的解说有点难懂,可他总是津津乐道。经常带我拍照片的还有金庆康老人、姜志深、许景芳,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热心人。由于他们,我渐渐能听懂廿八都方言,也有了许多当地的朋友。

  那时去一趟廿八都真不容易,早上从市区乘车出发往往要颠簸到中饭后才能到达,下车来已是满身灰尘。老街上、路上到处是牛粪猪粪鸡粪,鹅卵石路高高低低。许多老宅破烂不堪,有的门楼岌岌可危。

  吃住也是难题,当地仅有一家长途车站的简易旅馆,许多菜是长途车从城里或峡口带进去的,旅馆厕所只有一个大蹲坑,生活很是不便。但廿八都人的热情、好客,文艺界领导、同仁的支持,还有廿八都历任领导的关心,使我从八十年代开始拍摄廿八都的图片。至今已有几千张门楼、壁画、砖雕、石雕、牛腿的图片保存,民风民俗的照片也拍了不少。许多鲜为人知的门顶八卦、门楼的雕刻、墙上的壁画以及对联也在不断充实。几十年来虽然积累过程是艰辛的,摄影又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愉悦并坚持着,累并快乐着。每次去廿八都总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带着笑脸用亲切的廿八都腔与你打招呼。久而久之,有时我也会冒出几句廿八都腔应答他们。过年时我会收到不少廿八都“铜锣糕”与亲朋好友分享。廿八都镇的历任领导也给予我很大的支持,有的虽然几经升迁,但已成为知交。由于经常往返于廿八都,连家人也常说我有廿八都情结。

  其实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江山市规划院就邀请东南大学仲德昆教授做廿八都保护规划,但举步维艰,保护、修建、新建……诸多困难困扰着镇政府、住民和许多有识之士。时任江山市政协副主席、浙江省作协理事的何蔚萍、江山市规划院院长的冯雨峰,廿八都的领导,许多文艺界人士不断呼吁,渐渐引起各级重视。于是有了汪浙成老先生的“遗落在大山里的梦”一文,有了后来省作协主席黄亚洲三进廿八都,有了廿八都的省作协创作之地,有了“文化飞地”一说。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住民也在不断改变态度,从漠视和不理解到关注并支持。何蔚萍女士担任副市长后对廿八都情有独钟,不断鼓励、支持、协调,也不断取得上级领导的支持,2000年还把我多年拍的照片做了廿八都的第一本画册《文化飞地——廿八都》,由西泠印社出版。这是我的第一本摄影作品集,也是江山对外宣传廿八都的第一本资料,我因此拿到了当时不菲的300元稿费。后来香港王惠玲出的《廿八都》画册,罗德胤的《乡土记忆》,傅国涌写的《走进廿八都》和最近出的《廿八都探密》等许多书籍,我都无偿地给予支持。廿八都许多农家旅馆都挂有我拍的照片,为了宣传廿八都,我都会把最好的照片给他们。可能是我的慷慨热情,廿八都镇党委政府给了我很高的荣誉,2003年我和谢晋导演被授予廿八都荣誉镇民。

  十几年前汪浙成老先生曾不无遗憾地在他的“遗落在大山里的梦”中提到:我在想,若干年后,会不会有那么一天,这些至今仍在吸引我们的古建筑不复存在了,小镇该是什么情景呢?它会不会成为一座空城,悄悄地消失——如它悄悄的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个领导在廿八都考察时曾经说过:许多遗产到有能力保护时已经难以保护了。

  如今可以欣慰地告诉老人,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是省重点建设项目,文化融入的理念伴随着保护和开发的实施,古镇一期工程已完工并对游客开放。古镇里有了舒适的吃住导为一体的接待中心,浔里老街区整治一新,古建筑修复、枫溪河道整治已见成效。古镇正在悄然兴起,优雅的环境、纯朴的民风,一个集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胜地已初见倪端,人们已走上古镇复兴的步履。我想,老人如能再来廿八都,说不定会续写一篇《没有遗憾的文化飞地——廿八都》吧。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郑小林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