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帮助」
江山新闻网>江山创业人
背井离乡创新业

来源:江山新闻网    作者:jsjjun     时间:2018-03-07 09:09:01    「我要投稿

  春日里的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洲头村,满目翠绿,群山环抱,茶香氤氲。这里住着243户1034人,其中八成从江山迁徙而来,被称为武夷山市的“江山村”。

  山多水清好落脚

  洲头村山清水秀,林木资源丰富,加上山多人少,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随便挖一块地撒下种子,过几个月就有收成,吃饭不成问题”,于是80多年前,一些江山人背井离乡,拖儿带女慕名前往,并住了下来,繁衍生息。

  走进洲头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茶叶基地,梯田式的茶山是当地最大的特色。各式各样小洋楼散落其间,错落有致。

  今年88岁的廖樟裕是“江山村”最年长的老者,见证了该村的沧桑与变迁。在他7岁那年,其父廖先源由于家境困难,为填饱肚子外出谋生,辗转多地,最终在此落脚,成为最早迁往该地的几名江山人之一。次年,廖先源将亲眷带了过来。

  “我的老家是张村乡龙头店村小梅自然村,那时庄稼常遭野兽侵食,且兄弟姐妹多,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廖樟裕抹了一把眼睛说,“这里四面环山,呈凹字形,一条长长的河流穿村而过,四季流淌,很适合人居住。”

  再往后,亲帮亲、邻帮邻,翻山越岭前往此地,开荒山,种豆、种稻、种麦、种薯……养家糊口,繁衍生息。

  “离祖不离腔!村里人都用江山话交流,就连村两委开会,用的也是江山腔。”随行的星村镇原人大主席廖樟炳相告,全村人或多或少有亲戚关系,因此,哪一家若有婚丧嫁娶,基本上是“并家”的,很是热闹。

  如今,武夷山市的江山人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党政机关、政府部门、茶叶产业、网络营销、旅游服务……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初步估算达1万人,约占该市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多方摸索找出路

  异地安家,谈何容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大多数人以开荒种植为主,种稻谷、种杉木、种橘子、种烟叶、种茶叶,一路摸索,最终选择了茶叶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今年65岁的廖米西,祖籍也是江山,担任该村党支部领导近20年,谈起“江山村”发展之路,感慨万千。

  在武夷山市坡石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一楼车间,摇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烘焙机等制茶设备一应俱全,整齐排列着。“除加工自己种的五六百亩茶园的茶青外,还开展订单、代加工业务,收入不错。”该公司董事长徐梅发是村里最大岩茶茶商之一。(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艺祺园茶业、孟袍茶业、翔缘岩茶、润芝生态岩茶、普宁广昌岩茶……沿曹洲通村公路驶去,两旁一排排岩茶加工厂从身旁掠过,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今日的“金山”。

  眼下,全村家家户户种茶叶、建基地,种植面积约5000亩,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5万多元,茶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主引擎”。

  差异发展见特色

  “只要客户有一分需求,我就会尽百分之百努力……每年销售茶叶300万元。”见到祖籍江山的神静岩茶厂老总李云鹏时,他正在浏览朋友圈的购销信息。这位跨出大学校门5年的年轻小伙,让我们啧啧称奇。

  聊起茶经,李云鹏向记者倒起了“苦水”。有一次外出推销茶叶,向一些商家送上免费品尝的岩茶样品。岂料返回时,发现一些样品已被扔进垃圾筒,心里十分失落,他发誓要混出人样来。回来后,他潜心钻研,在个性化定制上下足功夫,如今,一斤岩茶最高卖到了3.8万元。

  “像李云鹏一样,夏都茶业业主廖德才等一批人善于在茶叶新、奇、特上做出大文章,把洲头岩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洲头村村委会主任徐树林相告,除村民注重个性化推广外,政府部门在搭建平台、立体宣传、统一营销、打造品牌等方面功不可没。

  “洲头岩茶的制作工序达十几道,其中做青、焙火最为讲究,也最见功夫。洲头岩茶之所以好,就在于对这两道工艺的高超把握。”徐树林表示,洲头岩茶除含有人体所需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外,还具有“香清甘活”的特质,即有特殊的花果香、清醇没有杂味、生津回甘、顺滑爽口,岩韵纯正。

  李云鹏分析说,未来二三十年,洲头岩茶的市场将更加广阔。因为武夷山独特的生长环境,许多茶品不可比拟。

温馨提示:凡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均系江山传媒集团原创作品,转载时敬请注明“来源江山传媒集团及作者姓名”。
标签:
「编辑:蒋君 」
www.js-news.cn 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一度时评
影像江山
江山新闻网版权所有 © 2010-2013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 新闻道德举报中心 |